萬古江河

在彼此相通的海洋中,長江、黃河的水滴,將與別處的水滴混合。那時,中國的江水河水、印度河、恆河、尼羅河、波斯灣、紅海、地中海、密西西比河、亞馬遜河、剛果河…各處的水滴將在本來就分不開的大洋之中,難分彼此!
 
許倬雲所著「萬古江河-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」一書,英文漢聲公司出版,其對中國文化多元且複雜的發展過程,提出宏觀、創新的詮釋。茲將其重點摘錄如下:
 
古代以前:在中國這個觀念還沒形成以前,人類早已在中國這塊大地上活動。他們從舊石器時代茹毛飲血,漸漸慬得栽種、畜牧,自己生產食物,也開始群居,發展出多元的地區文化。經過分分合合,這些地區文化逐漸聚合為幾個主要的文化系統,成了日後中國文明建構的基礎。
 
中國文化的黎明(西元前16-前3世紀):中國文化終於湧現了。由商到周,華夏文明體系逐漸明朗成形。更重要的,中國文明思想體系,亦即北方的儒家與長江的道家,兩者相互交流影響,形成中國型思想的核心。許多有關人生意義與終極關懷的概念,在此有了明確的界定。
 
中國的中國(西元前3-2世紀):中國開始蛻變,從中原的中國不斷向四周擴展,成為中國本部的中國。秦漢帝國的制度,建立了天下國家體制,而精耕農業、市場網絡與文官組織,也成為中國文明的特色。由於普世帝國的穩定性,中國在歷經一次一次與北方游牧民族的衝突對抗後,仍能延續而不崩解。同時,新進的佛教挑戰了儒道體系,這外來的信仰終於融合在中國文明之內。
 
東亞的中國(西元2-10世紀):滾滾江河奔流不息,中國又跨步向前,晉身為東亞的中國。在此階段,四鄰民族內徙與外來文化影響,改變了古代中國的面貌,也使中國的文化內涵更顕豐富多釆。而這一連串的變動,讓中國式的衣食住行有了新樣,就此奠定後世中國人的生活方式。
 
亞洲多元體系的中國(西元10-15世紀):中國文明更進一步擴大到東亞以外。面對其他文明的挑戰,衝突與融合是最常上演的戲碼。許多外來民族的擴張,尤其蒙古西征,將東亞的中國與西方之間,建構一大片交流融合的地區。於是,中國的經濟網絡擴大了,而中國型思想也更堅實的形成一個完足的思想系統。經過這一次轉換,中國與東亞幾乎已不可分隔!
 
進入世界體系的中國-
1(西元15-17世紀):中國全盤進入了世界秩序。海洋的開通和歐亞大陸頻繁的陸路交通,將中國納入世界經濟秩序之內。貿易上的順差,使中國經濟持續成長300年之久,並使中國在近代以前躍升為世界繁榮的地區!外來的刺激,也促使中國的知識界嘗試重新思考中國文化的本質-這是歷史上相當於歐洲啓蒙時代的努力。可惜,這一努力竟中途夭折了。
2(西元17-19世紀):相對於快速發展的西方,進入世界體系後的中國,發展過於緩慢。自中古以來形成的完足文化體系,開始固定、僵化。曾經出現知識界對中國文明的重新思考,竟也不能在此時延續下去。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政治制度,還能運作的最後一段歲月。
 
百年蹣跚(西元19-20世紀中葉):西方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帝國的擴張,主宰了全世界的命運。面對這樣的壓力,中國被打垮了。19世紀中葉以後100多年,中國為適應新的世界,從內部檢討與反省、從外面學習和模仿,中國的文明竟致撕裂、扯碎。中國重新整理自己,重新開步走向新的世界,還需經過20世紀上半的苦難,才逐漸出現振興的希望。
 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